这两年,肿瘤的靶向治疗进展迅速,随着一部分靶向药物的降价和进入医保,靶向药物已经是肿瘤治疗的常规手段,靶向药物多为口服药物,不需要住院输液,而且副作用小,大大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。有一些晚期患者,体质不错,为了追求疗效,提出化疗能不能和靶向药联合,可以提高肿瘤的治愈率吗?
首先我们来说说靶向药物的分类,靶向药物目前主要分为两类:小分子化合物和大分子单克隆抗体类药物。小分子药物,就是我们常说的某某替尼,可以穿透细胞膜,通过与细胞内的靶分子结合发挥作用。在肺癌中为选择性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(EGFR)酪氨酸激酶抑制药,这一类药物使用前,需要进行基因检测,其中针对EGFR突变的有一代的吉非替尼、厄洛替尼,二代的达克替尼、阿法替尼,三代的奥西替尼;针对ALK阳性的一代靶向药物有克唑替尼,二代靶向药物有阿来替尼、色瑞替尼,三代的有劳拉替尼。这类药物一般用于晚期肺癌且有基因突变的患者,一般不用于肺癌根治术后的辅助化疗,也不建议晚期患者和化疗联合使用。因为目前尚没有数据支持联合使用能使疗效增加,有一些医院做过相关的临床试验,还没有获得阳性结论。
大分子单克隆抗体,也就是我们常见的某某单抗,多数不能穿透细胞膜,而是作用于细胞外或细胞表面的分子,也就是我们常见的某某单抗,多数不能穿透细胞膜,而是作用于细胞外或细胞表面的分子,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(VEGF)抗体和B细胞膜表面抗原CD20的单克隆抗体等等。在肺癌中可以使用的单抗有:贝伐单抗,它是一种间接的血管生成抑制药,必须与化疗连用,临床上一般在输注化疗药物前一天使用,是一种“抗肿瘤血管生成+抗肿瘤细胞增殖”的治疗新策略。还有就是最近非常火的PD-1单抗,如果检测PD-L1表达超过50%,那么就适合使用PD-1抗体K药,而且是单独使用;如果检测PD-L1表达低于50%,建议和化疗连用,或者联合其他分子靶向药物,比如国产的阿帕替尼,有新的数据显示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中取得了不错的疗效。
以上靶向治疗都是针对非小细胞肺癌,对于小细胞肺癌,目前还没有特异性靶向治疗药物,还是以化疗为主。
推荐阅读:
又一个抗癌新药获批上市,患者又多了一个新希望 2021年6月22日,我国原创肺癌MET靶向药——赛沃替尼,获得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。 作为中国本土从“0”到“1”完全独立自主研发的1类创新药,赛沃替尼上市的同时,欧美其他多个国家的相关临床研究也正在开展,它也有望成为首个代表中国走向全球的肺癌靶向创新药物。 因此,癌症患者的可用药又多了一种。 赛沃替尼的临床研究团队表示,中国的新药创新能力已经在不断提升,加之新药审批速度的不断提高,肺癌也有了越来越多的“中国诊疗方案”。 肺癌患者也从以往极低的5年生存率,到现在肺癌患者能活过10年至15年甚至更久,肺癌已逐步进入“慢病化”时代。 36岁肺癌晚期患者赵先生,就是参加赛沃替尼临床研究的受益者之一。从2017年2月至今,他的癌症病情已经稳定了4年半时间。 四年前,赵先生的化疗效果很不理想,不仅癌细胞加剧扩散,还出现了向肾上腺转移的的情况,已经花了几十万的医药费,还都是找亲朋好友东拼西凑的,整个家庭在突如其来的疾病下变得支离破碎。 所幸,事情出现了转机,“赛沃替尼”相关临床研究启动,他加入了这一研究的临床试验,服药4个多月,自2017年5月开始,肿瘤大小就从最初的3.6公分缩小至1.8公分。此后四年多,肿瘤就始终维持在这个大小。 一个新药的研发,对于患者来说,这无疑是一个好消息;的确能让不少罹患癌症的人看到希望,也拯救千千万万个家庭。但更好的消息是,这个药正好是中国药企研发的药物。 这意味着,中国患者至少可以从部分高昂进口药的漩涡中脱离出来。 1 抗癌药物多数为进口,且价格较为昂贵 以抗癌早期很有效果的免疫药物pdl-1为例,一针就要花费3.5万,需要打10针,就是35万元;治疗肺癌的靶向药多泽润(达克替尼,Dacomitinib),每月1盒,每盒1.7万,需要持续服用到患者不能临床受益为止,一年就是21万左右。 但压在癌症患者身上的,永远不单单只是病情,还有各种各样的高额治疗费。#癌症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