随着电影《我不是药神》的持续火爆,“用药难”一时间引发舆论广泛关注。
故事里,面对高价的药品,患癌病人没钱吃药,生命倒在了“穷病”的面前……
故事外,是多省传来药品降价的消息,以及医药体制改革的巨大进步。
包括抗癌药在内的诸多进口药,为什么进入中国这么难,在临床医疗中进口药一定效果更好吗?
《生命时报》(微信内搜索“LT0385”即可关注)采访多位专家,为你解读进口药背后的真相。
受访专家
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院副院长 王晓良
北京大学药学院药事管理与临床药学系主任 史录文
中国社会科学院食品药品产业发展与监管研究中心主任 张永建
中国医药物资协会副秘书长 陈红彦
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日前作出批示,要求有关部门加快落实抗癌药降价保供等相关措施。
“癌症等重病患者关于进口‘救命药’买不起、拖不起、买不到等诉求,突出反映了推进解决药品降价保供问题的紧迫性。”李克强总理指出,“国务院常务会确定的相关措施要抓紧落实,能加快的要尽可能加快。”
今年4月和6月,李克强总理两次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,决定对进口抗癌药实施零关税并鼓励创新药进口,加快已在境外上市新药审批、落实抗癌药降价措施、强化短缺药供应保障。
“抗癌药是救命药,不能税降了价不降。”李克强总理说,“必须多措并举打通中间环节,督促推动抗癌药加快降价,让群众有切实获得感。”
在国家强有力的推动下,多个省份药采平台陆续传来药品降价的消息。
截至目前,湖北、甘肃、北京、四川、山东等多个省份已开始对抗癌药价格进行调整。四川是首个公布关于抗癌药专项谈判的省份。
财政部此前公布的103个抗癌制剂清单中,已有82种被纳入医保目录(2017年版)和36个谈判品种,这些品种也将成为抗癌药专项集中采购的重点。
在21个非医保品种中,有17个为独家品种(13个外企独家,4个国产独家),这些或将是接下来准入谈判的重点。
进口药指的是在中国境外生产,从国外或港澳台进口,在大陆注册销售的药品。
按照进口途径主要分为两类:
我国进口药究竟有多少?王晓良介绍,进口药涉及病种和范围甚广,粗略估计有上千种。
近年来进口药主要集中在抗肿瘤免疫调节剂及治疗心脑血管、呼吸系统、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药品,重点使用人群集中在医院,尤其是大城市。
对于进口药,很多人的感受是“用不起”,尤其是一些治疗癌症、血液病和罕见病的药物。
2013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研究显示,中国31种进口药价格平均是英国的两倍,药价占治疗成本的40%。
还有些药没在我国境内上市,有钱也买不到。然而,时间就是生命,等不起的人开始想尽办法买药,这便催生了越来越多往返于印度的“代购大军”。
统计显示,2016年1月1日~11月30日,我国获批进口的药品品种数只有13个。
王晓良表示,我国进口药审批流程和其他国家类似,需经过提出申请、递交材料、临床试验、审批通过等环节。
陈红彦直言:“流程复杂、专业性强,一旦出现任何疏漏,就要重走流程,没有三五年,拿不到《进口药品注册证》。”
另一方面,外国药企出口药品到中国也有自己的考虑。
史录文介绍,进口药入境上市说到底是市场行为,外国药企综合评估后确定有盈利空间,才会提交入境上市申请。
他们要考虑药物治疗的疾病在我国的发病率,医疗政策如何,能否进医保,多少患者买得起,市场上有没有同类药物竞争等。
“是一些认识问题和制度因素导致进口药审批慢。”王晓良提出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: 扶持本土医药产业和加快药物进口,在审批过程中如何平衡?
他的答案是:对严重影响人民健康的疾病,我们又暂时没有国产能力的,应加快审批,增加医保力度。国家应以保护人民健康为第一,切切实实地为患者排忧解难。
针对进口药卖得贵,陈红彦分析了其中的原因。
一款西药的研发需要通过无数次试验,过程极其漫长,有的甚至需要几十年。比如,用于治疗白血病的“格列卫”,是很多科学家一起努力41年的成果。
国外药企往往会把每年销售额的10%甚至更多投入到新药研发。比如,1997年到2011年,瑞士诺华公司总共花了836亿美元的研发经费,获批新药21种,平均每个新药花了40亿美元。
如果不卖高价,研发成本在专利保护期内是赚不回来的。
而我国药企的情况是,历史很短,收入不足以做新药研发,仿制能力也不强。如果一种药品国内没有同类产品可替代,进口药便会占有绝对的价格优势。
除了研发的花销,进口药在我国重做临床试验和临床评价,也需投入大量费用,这又会提高药品上市时的价格。
陈红彦说,做临床试验时,为了给参与试验的患者提供风险保障,药企往往会从保险公司买试药保险,以应对不良反应等问题。
通过临床试验,注册成功后,还要委托第三方机构做临床评价,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医生和患者认可,提高销量。
处方药一般通过专家带动普通医生的形式增加销量。如是非处方药,药企便会拼命地打广告促销。这些行为背后的成本都会导致药价提高。
陈红彦建议,如果一款进口药正在专利保护期内,患者应尽可能选择原研药,而不是其他国家的仿制药,因为原研药质量和稳定性更好。
若是过了专利保护期,国内一般就有仿制药了,价格相对较低。
王晓良认为,近年来我国药企仿制药水平进步很大,正在慢慢追赶印度、巴西等国,但客观来说,还是存在一定差距。
张永建表示,国务院发文要求开展国内仿制药一致性评价,其核心就是要提高仿制药质量。从我国制药业现状来看,仿制药只是完成了“量的扩张”和“数的供给”,但在“质的改善和提升”上,还有很长的路要走。
为降低进口药价格,近年来国家出了一系列“政策组合拳”,比如一些抗癌药纳入医保目录、实现零关税等,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患者吃不起药的问题,但还不够。
在史录文看来,对降低药价能起到较大作用的是国家谈判。只有通过国家谈判,做好医保衔接,才有可能推动药价回归合理区间。“这有点像将某业务承包给一家公司,在保证一定规模业务量的前提下,要求其降低价格。”
陈红彦则建议,应实行药品出厂价格透明化,将不透明的“中间加价”变成“合理加价”,杜绝医药厂商商业贿赂,加强监管,避免药品监管人员、医生等从中非法牟利,一旦发现违规行为,要从严法办。
史录文认为,我们必须重视国产药的研发,把自己的药企做大做强。
现阶段,我国尚未建立起完善的药品全生命周期配套政策,药企研发、创新的积极性不高,亟需解决。
另外,一些患者认为,国产药就该非常便宜。事实上,国产仿制药虽然投入远低于原研药,但也必须花费大量成本,定价不会低到“白菜价”。
如何提高大众意识,正确认识国产药,需要政府、媒体及医生的合理引导。